2018神腦數位應用學習計畫課程紀錄(二)
- czpsgifted
- Jun 2, 2018
- 2 min read

迎來六月的第一個週六,花蓮中正國小在今天開始了指派師資的基礎課程,由北市南湖國小鄭智仁老師擔任講師。週末北花車票真的不太好訂,辛苦智仁老師與小逸了。
智仁老師先與我們談到自己的經歷,過去在花蓮唸大學,因參與1996年反台泥擴廠的遊行,隔天卻僅有一間地方報社報導,而開始關注新聞傳播以及媒體教育。
老師帶領大家討論,引導我們認識媒體的種類與功能。再透過影片,說明「媒體再現」的意涵,以篩選、包裝、選擇、組合的方式處理訊息,媒體所傳遞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反映世界。
從被動閱聽人到主動閱聽人,資訊科技的演進讓每個人有機會增加能力值,進化成為媒體創作者,更應該要學習查證消息的真實性,多方比較、主動了解,對於未曾經驗過的事情也應持存疑態度。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狀況。
第二階段,智仁老師分享了幾部紀錄片,觀看影片前也列出幾個問題,希望我們一邊思考。
*如何說故事?
*拍攝手法、畫面、聲音等有什麼特色?
*受訪者的特質
*是專題報導?還是紀錄片?
*對你的啟發?

其中有幾部作品是花蓮他校學生的作品,這是三部曲創作。
「柚子班長」—「山下村的柚人滋味」—「幸福這一課」
學生從四年級開始,拍攝第一部紀錄片,他們用行動協助花蓮一位罹癌柚農銷售柚子,這段創作歷程持續至學生升上國中。
印象深刻的是智仁老師提到創作時發生的意外,促發學生們在升上國中後自發性地再進行拍攝。拍攝者因深刻的參與其中,讓紀錄片拍攝的學習不再只是技巧、影像畫面的精進,更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經驗的探索與反思。

下午課程以不同的作品進行討論後,智仁老師接續帶入分鏡的鈣片,啊~不對,是概念才對。速速給大家營養補給,了解如何用鏡頭思考,如何讓故事畫面更豐富、創造意義。

最後,老師提醒大家實際拍攝要注意的小訣竅後,便輪到我們親自嘗試,分組挑選劇本、討論分鏡和練習拍攝。成果如何呢?有待下回分曉。
Comments